所谓好的说话之道,无非是多为别人着想

所谓好的说话之道,无非是多为别人着想

文 | 旁边有个王

在大学,很多人都在追寻一种有效的说话之道。

我们要学习如何说话,如何才能好好说话,侃侃而谈。所以,我们参加演讲比赛、参加辩论赛,渴望能在说话的生理机能上得到锻炼。

01

嘴甜的孩子得到的糖果最多,这是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告诉我的。

会说话是人生路上的一大利器,不管是教科书还是社会实践,都这样告诉我们。好的说话技巧能改变命运,这固然是无可厚非的。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,都天生都是会说话的料。

有人天生喜好社交,为人处事八面玲珑,说话之能力让我望尘莫及。

大学好友小良便是这样一个人,我们通常都称之为公关达人。不管是在部门还是社团,他几乎承包了所有需要外交的任务。

交际范围之广,熟络程度之快,令我叹为观止。分分钟能和一个陌生同学,从人生理想聊到事务家长常。而我却做不到。

这得益于他的知识范围广和开朗的性格。小良能听口音,猜测出别人的家乡。再从别人家乡的特色,如特色民俗、菜式、服装等,和别人聊到不亦乐乎。

而其自带的开朗性格,更是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,能消除因陌生带来的距离感。要说什么是好的说话之道,这就是。

当然,也有人天生不喜欢说话,不太爱说话,而进一步导致不会说话的。

大学的同班同学桃子就是这样,他不喜欢说话,通常情况是即不和老师交流,也很少和同学交流,除非必须要发言的场合。这也使得他在班级发言的是会显得紧张,说话是表现出明显的力不从心。

因为不喜欢说话而导致的不谙说话之道,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讨论的,毕竟这是人的一种性格。我们可不喜欢,但不能强制别人怎么做。

我就是这样的一类人偶尔说话,也会让对方说话的心情戛然而止,但那并不是我的本意,只是没有表达好而已。还好的是,这样一类人平时都是很少说话的。

02

而在大学这样一个小社会里,我们总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。说话作为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,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,使用着各种各样的说话技巧。

但有一类人的说话方式大概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。

说话之前先“礼貌”的告诉你,他是一个坦诚相待说话直来直往的人。然后对着你各种吧啦吧啦,即便大家都已经面露尴尬,但他还是会在继续沉醉于自己"为人直爽"的作风。

如果有幸的话,他还会在结尾的时候告诉你一句:你不要介意啊,我这人就是这样,说话喜欢直来直往。

碍于礼貌,我们都会称赞一下对方"为人直爽"是好的性格。但其实,我们谁不喜欢和一个会说话的人交流呢?说话有度就是享受,出言有毒就是煎熬。

为人直爽、做自己的标签与有没有礼貌往往就是一线之隔,所以我们也经常把两者弄混淆。每次听到有人说话前加上“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”我就会感觉不对劲。他会把自己理解的“直”当作我们喜欢的直来说。比如:

“你最近怎么这么倒霉?”

“你最近怎么又胖了?”

“你都工作那么久了怎么还没有涨工资?”

“你明明复习得那么好为什么还是挂科了?”

“你记得我吗?”

说是直爽,但是挺刺耳的。即便我们已经很明显的表示不要再说了,但对方沉迷于自己的直爽忘记了察言观色。

很多时候,别人会认为我们是怎样的人的依据,大多来自于我们说什么样的话。

说话喜欢抱怨的人充满负能量,喜欢文绉绉的人是个文艺范,喜欢大嗓门样式的个性爽朗,喜欢轻声细语的个性温雅。诸如此类,是我们判断别人的基础,也是别人评价我们的依据。

03

所以,练好了说话技巧,既可以更好的表现自己,也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。

那要说什么是好的说话知道,在我看来无非是多为别人着想。在说话之前多为别人思考一步,那就是最后的技巧。不把自己的个人意愿和主观推断强加给别人,就是能在生活中避免许多麻烦,赢得更多人的喜爱。

04

比如,当你们有一个联谊聚会,你朋友高高兴兴的约你去A店租音响设备,并说了一大堆他的理由,但你恰好不赞同时。你就不能直接说:“算了吧,那家音响不好”,这样会伤害到朋友的自尊心,言下之意就是说他的判断力不行。虽然我们的朋友并不会因此而与我们发火,但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好的表达方式呢?

你可以说:“可以啊,我会陪你的去,但我知道一家更好更便宜的音响租赁公司,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好不好?”

这样说的话,是不是就很好了呢?巧妙的把强硬的评价变成了委婉的建议。

所以,不要每次说话的第一句,全是我们自己的个人意愿和主观推断,这并不是好的说话之道,除非你们是在打辩论。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旁边有个王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