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即便读了万卷书,也无法离开贫穷的地方


“小时候父母总是告诉我,以后要好好读书,找到好工作挣好多钱,然后离开这个贫穷的地方。后来才明白,父母给的是一套标准的模板,不能填满这个框架那我就是失败的典型案例。”

(1)

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,我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。他不是虚构的人物,而是一个我能触碰得到的邻家小孩。

安阳就住在我家的隔壁,在村子里,他是一个在同龄人中值得父母骄傲的孩子。在学校的成绩总是让羡慕,考试的分数总是让我望尘莫及。我小时候其实很郁闷为什么会和安阳那样一个怪物住那么近,母亲总是用他来教育我,好好学习天天向上。

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母亲知道了安阳的梦想,他要好好学习以后走出这个贫穷的地方,去到更远更好的地方生活。安阳的父母为此高兴了好一阵,逢人就喜欢夸赞自己的孩子,学习好有出息。

母亲也用这个来教育我,缩减了我的玩耍时间,要我学习安阳好好看书,做作业。要我以后也能像安阳一样走出大山,有出息挣更多的钱。

可是讽刺的是,现在我在广州这边读大学,而安阳却不知道在那个山区待着。

(2)

安阳比我大很多岁,我读二年级的时候,他就已经读到了六年级。在我们那个学校留下了一路的学业记录,考试成绩永远是全班第一,每科的老师都喜欢他。为此,我看得出安阳的父母在村子里都显得特别有面子。

山区的孩子要想离开贫穷的地方,那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,好好学习,通过考试分数把自己送到更远的地方去。而在村子里的人看来,安阳是最有出息人。

母亲总是用安阳来教育我,以他为模板要我走好他走过的每一步。有时候还会特意请安阳来开导我,传授学习经验,教我如何做作业。在安阳小学毕业去县城读中学的时候,母亲还去收集了安阳每个年级的书籍和笔记本,要我用来学习。

其实,我和安阳一直都是好朋友。他比我大,离我家又近,我没有哥哥,所以我总是喜欢叫他哥。他也是一个和善的人,没有那种以成绩好就傲人的心态,至少对我没有。可是他的学习成绩太好了,一度在我的童年里造成一种错觉,我的母亲喜欢他胜过对我。

后来安阳去到了中学,不在村子里,但他给我影响去丝毫没有减弱。母亲总是以他为模板,教导我好好学习,好像考不上安阳所在的学校,我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案例。

(3)

可能是运气好的缘故,我的初中刚好就考到了安阳所在的学校。那时候,我的父母好像可以在安阳的父母面前抬起头了一样,那种高兴就像看到了秋天丰硕的谷物。

安阳那时候还没有高中毕业,我和他又在同一所学校了。只是他在高中部,我在初中部。我们的感情其实还没有消退,我总是喜欢去找他问一些问题,他也总是把我当作亲弟弟一样的对待。

在中学时代,见他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室里。那时候我不知道他在班级的成绩是否还是名列前茅,只是偶尔会在教学楼前的公告栏里看到高三学生模考成绩的榜单,那上面排到前面的人中有他的名字。

后来他高三毕业了,考取了外省一所不错的大学,据说是一本线。他家在村子里办了轰轰烈烈的酒席,小山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。可是,我的高中生涯就惨了,安阳的成绩,无疑增加了我父母以他为模板教育我的信心。

虽然我很讨厌重复别人的人生,把别人的生活当作自己的模板,但当父母这样教育我的时候,我却对那样一个美丽的事实无可辩驳。

(4)

安阳去到外地上大学之后,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,上了大学他就很少再回家。我上大一的时候,他就大学毕业了。我以为,以他那样优异的优秀的人生经历,肯定会在外省找一个好工作,然后过上每个人都向往的幸福的生活。

所以,我回家的时候都时刻准备着父母再一次用他来作为我的人生模板。

可是,并没有。安阳的父母没有了以前为儿子骄傲的神情,我的父母也好像失去了唯一有说服力的模板。

我从父母那得知,安阳毕业之后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在省城找工作安家,而是带着女朋友去到了一个比我们村还穷的地方去做了一名老师。每次给父母寄回家的钱,那可以比想象之中少了不止许多,而安阳的父母也为此和他吵过不止一次。

所有人都失算了,安阳没有如大家想的那样有“出息”。我也失算了,我以为安阳是一个模板,可他比谁都活得更像自己。

大学二年级的时候,我怀着好奇心去了安阳所谓工作的地方。哪里的孩子很多,但经济条件却并不发达。最基本的教育资源,都是拼拼凑凑才整出来的。

生活在那里山区的人们,他们几乎与世隔绝,搬运东西还是靠扁担挑,没有公路和现代化交通工具运输。孩子们上学也需要徒步拄仗慢行,靠着弱小的身躯翻山越岭。尽管外面的世界经济发达,可那里生活依然贫困。

这些地方看起来是急需金钱,其实稀缺的是教育资源,而更稀缺的是愿意放弃山外的繁华,去到那里培养希望的老师。

(5)

不管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,每个人都想去到更好的地方。我们努力读书,只为了有一天能够生活得更好。最好能生活在大城市里,渐渐的培养起自己城里人的骄傲。然后,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,是从哪里出发。

有些人,他们好好读书是为了有出息再也不要回到贫穷的地方;有些人,他们好好读书是为了用自己的学识去接触贫困的地方,帮助贫穷的地方,给更多人生活的希望。

前者我们称之为梦想,后者称之为总有其他人会去。

有时候,大概是因为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,不应该再回到贫穷地方。这很讽刺,有人在富裕的地方考完试就唱K追剧,而有人却带着自己的梦想早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希望。

或许,年轻人拥有渊博的知识,并不是为了尽快或者更好的离开贫穷的家乡,而是为了能更好的接触并改善它。所以,才会出现有些人即便读了万卷书,也无法离开贫穷的地方。

(6)

所有人都失算了,所有人都认为安阳的人生本可以那样的完美,可偏偏安阳跑偏了。没有如大家想的那样去到那个终点,好像以前的夸赞和优异的成绩,还有那轰轰烈烈的酒席都白做了一样。村子里再也没有人以他为模板教育孩子,转而成了另一个说要在北京买房子的,成绩好的,有梦想的,有出息的孩子。

文 | 旁边有个王

评论
热度 ( 7 )

© 旁边有个王 | Powered by LOFTER